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0-2014年中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定,未發生重大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但檢出的不合格產品呈上升趨勢。幾乎所有種類的進口食品均有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情況,其中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種類分別為:糕點餅干類、飲料類、糧谷及制品類、乳制品類、酒類、糖類、調味品類、水產及制品類、干堅果類和特殊食品類。不合格進口食品的主要原因包括: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食品添加劑不合格等。質檢總局提醒消費者,選購進口食品應通過正規渠道,不要購買未經檢驗檢疫的問題產品。
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食品添加劑不合格等
選購合格進口食品最好到專營店
質檢總局提醒消費者,選購進口食品應通過正規渠道,進口食品在個體經營的小型超市很少,在一些大城市,規模比較大的商場超市可以找到進口食品,但由于進口食品種類較多,超市不可能每種產品都有。也可以找當地進口食品專營店購買,已經有一些城市擁有這樣的專營店,專門供應進口食品。但一般這類點價格會比較高。當然也可以選擇網購,網購該是最方便,最劃算的。價格要比市場價便宜很多,適合一些懂網絡購物的朋友選擇。買一些進口食品來送親朋好友,相信會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是在購買時要注意辨別。
國際大品牌食品不一定安全可靠
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和進出口食品標簽管理的有關規定,進口食品必須貼中文標簽才能上架,同時必須隨商品攜帶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檢驗合格證書。
消費者在選購進口食品時除了應仔細查看中文標簽的內容外,另外還應向銷售商家索取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相關證書,來核對所購買食品的相關信息。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目光投向進口食品,認為國際大品牌食品一定安全可靠。其實,這是對進口食品的一種非理性“信任”。
擦亮眼睛鑒別真偽小心問題產品
質檢總局提醒消費者可通過觀包裝、查證件、看條形碼、驗信息等多方面進行進口食品真偽鑒別,不要購買未經檢驗檢疫的問題產品。
1、關注權威機構的公告和媒體頻道,列入問題產品名單或有風險警示的產品請勿購買。
2、查看進口食品包裝上有無合格的中文標簽。中文標簽、中文說明書應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中文標簽應同時符合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的相關要求,標明食品名稱、配料或原料、凈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或保存期。某些食品還應標注儲存方法、食用方法等特殊說明。進口保健食品包裝上必須標注批準文號和規定的保健食品標志,中文標簽應加注功效成分及含量,適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等內容。
3、檢查進口食品的包裝是否完整,外觀性狀是否正常。如果包裝有破損或外觀出現可疑的顏色變化、相互黏連、不正常沉淀等異,F象,切勿購買。
4、看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標志!癈IQ”是“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該防偽標志是從2000年開始對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食品統一加貼的!叭鐭o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開具的”CIQ“標志,消費者有權向經銷商索要查看”進口食品衛生證書“。
5、查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衛生證書。進口食品是法定檢驗商品,進口經營單位必須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檢驗合格的進口食品簽發衛生證書。消費者可向經營單位索取衛生證書,并核對食品品名、規格、生產日期等與證書顯示的內容是否一致。
6、要看進口食品準入情況,可以登錄國家質檢總局網站,查詢進口食品準入情況,不要購買未獲準入國家(地區)、未獲注冊生產企業的相關產品。
7、看產品條形碼。編碼具有唯一性,它要求一個商品項目、一家廠商或一個國家(地區)只有一個代碼,當商品項目、廠商、國家(地區)已經確定,就永不改變。而且商品條形碼中的一組數字還要組合國家(地區)、廠商和商品,這種商品項目代碼就可保證商品的代碼標識在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是特定和唯一的。
8、購買時切記要索要購物憑證及發票,以便事后維權。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需要投訴或賠償,消費者很難去找國外的生產商,只能去找經銷商,因此,產品包裝上的經銷商企業名稱、地址、電話等信息一定要看清楚。
去年進口食品不合格率增幅明顯
記者余瀛波國家質檢總局今天發布的2010年至2014年中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顯示,最近5年來,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從112個國家(地區)的進口食品中,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進口食品總計7萬噸,其中,2014年為3505批,是2013年的1.6倍。
白皮書指出,從2010年至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總體情況保持穩定,沒有發生過重大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據WTO數據統計,2011年我國進口食品農產品貿易額排名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進口市場。據國家質檢總局數據統計,2010至2014年,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驗檢疫進口食品432.4萬批、1.4億噸、2003.7億美元。2010-2014年的5年間,進口食品貿易額翻了近一翻,年均增長率達17.4%。
該白皮書認為,進口食品貿易量迅速增長和檢驗檢疫機構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是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和數量增長的主要原因。
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來源地分別為:歐盟、中國臺灣、東盟、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中國香港,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90.9%。
據白皮書介紹,2010-2014年,不合格進口食品涉及18類不合格原因,列前10位的不合格原因分別為: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食品添加劑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污染物超標、包裝不合格、貨證不符、非食用添加物和產品未獲檢疫準入等,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95.7%。
安全衛生問題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超標、污染物超標較為突出,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45.2%;非安全衛生問題中,品質不合格、標簽不合格、證書不合格較為突出,占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總批次的41.8%。
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定
2010年至2014年間,我國未發生重大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但檢出的不合格產品呈上升趨勢
2010年至2015年9月,我國共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1.39萬批次,幾乎涉及所有食品種類,檢驗檢疫機構均采取退運、銷毀等措施,有效阻止了不合格食品流入國內市場
國家質檢總局今日發布《2010—2014年中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狀況》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總體保持穩定,未發生重大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但檢出的不合格產品呈上升趨勢。
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食品農產品(14.62, -0.18, -1.22%)進口國,進口食品增長態勢仍將持續,2010年至2014年,我國進口食品貿易額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7.4%,進口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保障中國消費者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據國家質檢總局數據統計,5年間,全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檢驗檢疫進口食品432.4萬批,總價值達2003.7億美元。
隨著食品進口數量和種類的不斷提升,檢出的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進口食品批次和數量也隨之上升,各年度分別為1692批、1857批、2499批、2164批和3505批,總計7.0萬噸、1.5億美元。雖然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數量呈現增長趨勢,但我國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總體情況一直保持穩定,沒有發生過重大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白皮書同時顯示,2010年至2014年,幾乎所有種類的進口食品均有檢出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要求的情況,其中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列前10位的種類分別為:糕點餅干類、飲料類、糧谷及制品類、乳制品類、酒類、糖類、調味品類、水產及制品類、干堅果類和特殊食品類。
針對上述情況,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林偉分析認為,近年來貿易全球化不斷發展,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食品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復雜,增加了我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難度。
除進出口食品貿易迅猛增長之外,全球食品供應鏈愈加復雜也是重要原因!俺隹谌澜、進口五大洲”成為我國食品產業的常態,貿易全球化使食品供應鏈從本地化為主向全球化方向發展,食品原料生產、成品加工、運輸儲存等各環節已超越了國界,保障進出口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愈加嚴峻。
其次,受全球經濟復蘇疲弱、生產成本持續提高等因素影響,全球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一些食品企業為了維持利潤,減少了對質量管理的投入,甚至一些全球知名食品企業和以食品安全著稱的國家或地區也曝出食品安全丑聞。
此外,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國際貿易正向個性化、碎片化方向發展,引發出一系列非傳統食品安全問題。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使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成為全球熱點;信息技術革命,催生了跨境電子商務的產生,但也由此帶來了新的食品安全問題,“對進口食品跨境電商的監管,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绷謧フf。
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保障公眾“舌尖上的安全”,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進出口食品安全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林偉表示,2010年至2015年9月,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共從來自11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口食品中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1.39萬批次、7.71萬噸、1.73億美元,幾乎涉及所有食品種類。對以上不合格的進口食品,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均采取了退運或銷毀等措施,未進入國內市場。